Q1: 什麼是高敏?
高度敏感者(Highly Sensitive Person)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Dr. Elaine Aron 在近20年來專注研究並且普及的概念。「高度敏感」是一種天生內在的氣質/性情(Temperament),形容「有敏銳的想像力、需要獨處、經常被人形容為“很害羞”或“很敏感”、容易因為噪音和混亂而感到不知所措」的成年人。
到了2002年,Dr. Aron針對高敏兒童(Highly Sensitive Child)的研究發現,世界上大約有15-20%的人是高敏兒童,男女比例相同。作為家長都知道,每個嬰兒與生俱來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些嬰兒並不挑食,有些嬰兒在演唱會上也可入睡,但高敏嬰兒天生擅長去捕捉環境細節,因而更容易因為感官上的改變做出強烈反應。他們可能會因為大一點的聲音或燈光而驚醒並大哭,環境的改變例如去Staycation就會整夜難以入睡。 Q2: 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天生膽小、緊張、內向、安靜,因此難以應對和教育?
其實確立「高敏兒」這個概念就是希望幫這些小朋友平反,因為只有用正確的詞彙才可以讓我們用新的角度去理解這類型的小朋友。
正如之前所說,這些小朋友在稍大一些的年齡,情感往往變得敏銳。他們在採取行動之前會仔細思考,所以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比較害羞或害怕,其實他們只是在觀察。好多人可能覺得他們害羞或膽小,但很少有人會用「敏感」來形容這些小朋友,他們喜歡只是仔細觀察再行動。
有些高敏小朋友非常關注環境的細節,尤其是關注他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緒。我們可能會以為他們反應過度,容易分心。但實際上,謹慎和關注細節是非常有用的生存技能。舉個例子,有多少人去酒店會知道走火通道的位置?但若遇上火災,這種知識可能就是脫險的關鍵。而求學期間,能夠察言觀色因應老師表情作出相對反應亦可能非常有用。
當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種天生的敏感特質時,我們就能更好地看到高度敏感兒童的優點,並以適當的方式來培育他們成為成功和快樂的小朋友。
Q3: 可否詳細談論高敏兒童的特質?
根據Dr. Aron 的研究,高敏兒必須同時擁有四個特徵(DOES),
1. 擅長深度處理資訊(Depth of Processing)
2. 容易過度接受刺激(Easily Overstimulated)
3. 情感豐富、尤其是同理心很強(Emotional Reactivity & Empathy)
4. 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Sensitive to Subtle Stimuli)
如果不同時具備這四個特質,可能就不是高敏兒童了。
Q4: 什麼是深度處理資訊?
特質1:擅長深度處理資訊(Depth of Processing)
高敏兒善於捕捉環境細節,覺察力觀察力非常強,大腦接受外界訊息會無意識地做出更多、更複雜的解讀。導致他們面對新環境時,會經過慎重觀察後才可能融入其中,亦容易給人想得太多和過了火的感覺。不過正如之前所說,這種特質亦令高敏感的小朋友更能夠避開危險的情況。 Q5: 第二個特質是容易過度接受刺激,是指他們容易興奮但難以入睡嗎?
特質2:容易過度受刺激(Easily Overstimulated)
高敏的小朋友確實容易因太敏感而易疲倦,但是往往亦會因為太興奮而難以入睡。此外,他們也可能對疼痛、寒冷和熱感到更加敏感。
由於小朋友對環境的注意及思考比一般人多,因而容易處於過度刺激、疲累、或難過的狀態。他們比一般小朋友更需要有一個安靜的、獨處的環境,以平復自己的感官和情緒。環境中的刺激越多,他們的壓力就越大,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表現。例如在家中彈鋼琴表現非常好,但是在其他人面前便完全失準沒辦法正常發揮演奏。高敏兒童可能還會因為不想辛苦而不願意去同學的生日會,或者不想參加一些理應是好玩的學校活動,好像是運動會等等,因而令人覺得他們不合群或很內向。但是其實研究發現並不是所有敏感特質的人也是內向,有大概30%是屬於外向的個性。
Q6: 第三個特質是情感豐富、同理心強? 特質3:情感豐富、尤其是同理心很強(Emotional Reactivity & Empathy)
因為覺察力強,思考得更加全面,感受得更加細膩,所以高敏兒童會容易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他們可能會在看電影時哭泣,並且容易受到其他人情緒的影響。事實上很多高敏兒童亦是完美主義者,對一些小瑕疵難以容忍,因而會有較大的情感反應。他們善於觀察人的面部表情,捉摸他人情緒,所以有很強的同理心。
值得注意的是,高敏兒童的情感敏感性並不僅限於負面情感,他們同樣也對美好事物有更強烈的情感反應,例如對美好圖像或開心情緒的反應可能也會比一般人更加強烈,且持久。 Q7: 最後一個特質是什麼呢?
特質4:能敏銳察覺細微刺激(Sensitive to Subtle Stimuli)
高敏感兒童比一般的小朋友更容易被細節困擾。他們對觸覺、氣味、聲音和光線極度敏感。如果家長不理解他,可能會認為他太挑剔。為什麼堅持某地方有異味而不想進入。但他們也擁有其他小朋友沒有的洞察力,讓他們在藝術、創作上常有好的表現。他們能夠在簡單的生活中體會到樂趣,他們亦因為識睇眉頭眼額,社交上更加懂得應對。
Q8: 似乎敏感實際上可以是一種優點?
確實,雖然最初的研究認為高敏兒童長大後顯得內向不合群、較容易受壓力影響、較容易有情緒病,但是後來的研究發現,如果他們處於一個幸福的成長環境中,高度敏感的兒童在各個方面都可以表現得比一般人更好,而且焦慮、憂鬱和害羞的比例並沒有比較高。反之,生病或受傷的比例比較低,由此可以推論他們的情緒也比較健康。因此,只要家長使用正確的方法,提供一個充滿愛的成長環境,高度敏感的小朋友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特質,就是深度處理然後更加吸收所有正面美好的事物,並且更懂得細味美好的人生。 Q9:所以高敏並不是一種病?
如之前所述,大概有15%至20%的人具備高敏特質,這意味著大約每五個小朋友中就有一個,其實相當普遍。高度敏感並不是一種疾病,也不是一種缺陷,甚至可以視為一種優點。它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特質,是與生俱來的個性特點。這種性格特質本身並不會導致不快樂或帶來困擾。舉例來說,剛才我們談到高度敏感的兒童在情感方面更加敏感,他們可能容易因為他人的情感而感到難過並哭泣,但同時,他們也容易因為他人的快樂而感到愉快,當他們自己感到開心時,也會表現得格外興奮。
不過,有敏感特質的小朋友有時可能會被誤解為有「焦慮症」、「專注力失調多動症」、或是「自閉症譜系障礙」。 Q10: 實際上,為什麼小朋友會具備這種特質?是因為遺傳,還是因為教育方式,或者過分寵愛?
氣質是內在天生的基本個性,經由遺傳物質決定,從出生時就存在。形成個性的基因不只一個,各個基因都會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另一個科學理論是:可能是因為敏感者具有非常活躍的「行為抑制系統」(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這個系統的功能就是讓你停下來,看看記憶中有沒有相似經驗,如果結論是不具威脅,就繼續進行。對於高度敏感者,就會時常有衝動想停下來檢查後再行動。
當然,眾所周知,無論小朋友的天生氣質如何,成長環境和家長的教養方式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為小朋友創造一個適合的環境至關重要。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敏感的小朋友對身為家長的你也是極為敏感。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意味著他們擅於捕捉環境中的細節以及其他人的情緒。從嬰兒時期開始,他們就能感受到你的情緒,並受到影響。如果你感到崩潰,他們會感到更加崩潰。父母的責罵、情緒失控,對他們來說會是過度刺激。感受到你的不滿,他們也會感到更加不開心。因此,對於敏感的小朋友來說,更需要體貼和有耐心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來解釋會比斥責更加有效。
作為一個敏感兒的家長真的很不容易,很多家長反映他們長期睡眠不足,而且倍感育兒壓力。當小朋友在公共場合大聲哭鬧時,可能會有路人指指點點,家長也會感到難受。但希望你們能適時自我提醒,你們最重要的只是對你的小朋友負責任,無論親戚朋友或是路人老師也不會比你更了解你的小朋友。只要你在身邊給予他們堅定的陪伴,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安撫。在適當的情況下,接納小朋友的獨特性。儘管你的小朋友可能與其他小朋友不同,但這不是你的錯,更不是小朋友的錯。敏感的兒童不僅對負面事物敏感,對正面美好的事物同樣敏感。只要家長能提供一個幸福正面的成長環境,發現小朋友的優點,敏感的兒童也可以快樂地成長。 Q11: 那麼我該如何知道我的小朋友是否是高度敏感的兒童呢?
臨床上常用Dr. Aron研發的高敏感檢測量表,可以幫助我們評估。這個量表需要爸爸媽媽去回答一些關於小朋友的問題,比如小朋友的語言能力是否比同齡的小朋友成熟(包括是否使用了一些超出年齡的詞彙)、是否容易受到驚嚇、是否注意到其他人的情緒、是否注意到細節(例如有人換了髮型或戴了眼鏡)等等。要確定小朋友是否是高度敏感兒童,就要視乎爸爸媽媽反映每個狀況的嚴重程度,和擁有多少項高敏兒的特質。
同時,每一位高度敏感的小朋友都是獨特的。舉例來說,雖然很多高度敏感的嬰兒會無緣無故哭鬧三個小時以上,但也有一些高度敏感的嬰兒不會哭鬧,因為他們成長的環境沒有讓他們感到不適或刺激,所以家長可能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發現小朋友是否高度敏感,例如是否早早地就會注意到別人的目光移動等等。
總而言之,高度敏感兒童不僅對特定情況或特定事物具有敏感情緒反應,而且高度敏感的特質應該是從出生就存在的,不會因為弟弟妹妹出生或更換了工人姐姐才出現。而且,高敏兒童的身心發展應該是正常範圍之內,在適當歲數開始行走和說話,雖然戒掉尿片和奶嘴有可能會相對較慢。他們一樣會記得熟悉的面孔,喜歡與熟人互動,就算在幼兒園比較安靜,對好朋友或者熟悉的親戚仍然會喋喋不休地講話。
所以如果家長有懷疑,最好的做法可能是諮詢臨床心理學家、兒科醫生、兒童精神科醫生等專業人士,進行更全面的評估,確定小朋友是否屬於高度敏感兒童,同時排除其他可能需要關注的身心狀況。 Reference: Aron, E. N. (2012). 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 Helping our children thrive when the world overwhelms them. HarperCollins UK.
✍🏻撰文:臨床心理學家 黃凱靖女士
Comments